□劉青華
“十里不同風,一村一習俗”。往常,莆田的元宵是非常熱鬧的,今年因為疫情原因,改為線上鬧元宵,看著這些視頻,不禁讓我憶起從前元宵的場景。
從前,正月初六至二月初二,莆田鄉村處處鬧元宵、天天有節目、家家齊上陣,活動內容豐富多彩,如爬刀梯、跳儺火、擺棕轎、打鐵花、打鐵球……莆田的元宵,一月歡騰,故農歷正月俗稱“元宵月”。正月十五是農歷新年的第一個月圓之夜,也是全國的元宵日,莆仙百姓稱為“元宵心”。
莆田元宵相當熱鬧。各村各社圍繞各自的村社鬧元宵,時間通常3天。有些大的村,各小村社鬧過元宵后,還要把幾個小村社聯合起來,由大村組織搞一次全村聯合大元宵。
歡慶元宵,各村各社已婚男子都要按年齡輪流擔任“福首”(莆田人稱為“做頭”),通常有首福、二福、三福。小時候,我喜歡跟著元宵“行儺”的隊伍行走,到各位福首家去等著分熗粉、糖果等物品。
一些農村還保留著一個傳統民俗,即當巡游隊伍經過家門口時,就會把自家煮飯的鐵鍋端出來,倒置于地上,用鋤頭把鍋底的鍋灰“耙”(莆仙方言為“刮”之意)掉。于是,村道上星星點點分布著許多黑鐵鍋,村莊上空響徹著“嗚啦……嗚啦”的聲音,此舉意為驅邪、納福。據傳,此俗是元末明初,一對年輕夫婦流落他鄉,當鬧元宵的隊伍經過其寄居的家門口時,因沒錢買不起鞭炮燃放接駕,只好用耙鍋發出的響聲充當鞭炮聲以示虔誠。年復一年,這對窮夫婦的家業越做越大,人丁越來越旺,人們遂把這歸結為耙鍋聲得福,于是,元宵耙鍋被當地人當作是一種吉利的習俗廣為流傳。
元宵燃“喜燭”、識新婦,也是一些鄉村的元宵習俗。各村社里,前一年結婚和生育過男童的人家,都在元宵夜燃巨燭一對,稱為“喜燭”。還有些村社里,所有前一年結婚的新婚媳婦,在元宵夜要盛裝打扮,排坐在各自村社的社門前,讓村社里的人都來認識新媳婦。
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和節、龍抬頭,這一天也是“頭牙”。店家商鋪備辦酒席,邀請員工店員來做“頭牙”。期間,凡是正月因大雨等原因未能如期舉行元宵活動的,都在此日補辦,俗稱“二月二”。此日過后,百姓才開始真正忙于農事、忙于生計。
真心希望疫情早日結束,莆田元宵重新真正鬧起來。